首页 资讯 > 正文

步步惊心若曦为何会死_步步惊心若曦之死的悲剧性分析

2023-07-04 04:02:02 互联网

hello大家好,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,步步惊心若曦为何会死,步步惊心若曦之死的悲剧性分析很多人还不知道,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!


【资料图】

隆诗翻到以前分析《步步惊心》的文章回想以前,自己也看了不少言情作品,但作为一个对文学有追求的人来说,又不愿承认自己只是个读言情小说的读者,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步步惊心若曦为何会死 步步惊心若曦之死的悲剧性分析?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!

步步惊心若曦为何会死 步步惊心若曦之死的悲剧性分析

隆诗翻到以前分析《步步惊心》的文章。回想以前,自己也看了不少言情作品,但作为一个对文学有追求的人来说,又不愿承认自己只是个读言情小说的读者。

那言情作品和经典文学差距在哪?或者说,通俗作品和严肃作品差别在哪?

个人以为是对现实、对人的观照。

低级的言情只谈情,它像消费品,满足顾客情感需求;高级的言情通过情爱表现现实,它溢出故事本身,带给人更多思考、更大的东西。

所以张爱玲一辈子只写男欢女爱,仍然能够进入严肃文学。

在B站看到《步步惊心》的一个片段,是十爷被奴才撞了,气愤之下踢了他一脚,等看清对面那人是若曦,面露愧色。其他阿哥虽觉老十做得不对,也只是不痛不痒说他了几句。虽心疼若曦,也只能干看着。

这个情节要放在其他言情作品里,大概就是从男一到男N立马围上去,嘘寒问暖。甚至把肇事者教训一番。以体现女主的重要性,男人们对她的喜爱,以及让观众感到爽。

这部剧里,若曦的反应是,立马跪下道歉,说“奴才该死,没有踢到实处,谢十爷不责罚”,然后忍着痛走了。

若曦深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,所以没有偶像剧众星捧月的情节。

因为这部小说的背景是等级森严的皇家,其他几位爷虽有心却不能僭越身份。所以这部小说写实。

小说里的每一个人,其性格、言行、思想都符合他们的成长环境、身份地位,所以他们真实鲜活,情感自然真挚。

以下是旧文

以前喜欢happy ending,觉得好不容易熬了几十万字到结尾,结果主角挂了??!堵得慌。

后来偏爱悲剧结尾(不包括为悲而悲)。当看悲剧时,就不再局限于故事情节,而以全局观念去看待小说的艺术表达。

桐华的《步步惊心》,女主角若曦最后撒手人寰,看哭了好多人,算得上通俗定义上的“悲剧”。而在文学定义中,“悲剧”不是简单等同于人物命运悲惨,而是拥有内在肌理和说服力。

我也是很后来才理解作者所说:这是最好的结局。

以小说中若曦之死结局为例(不包括电视剧版回到现代戏份),分析小说悲剧的合理性:

若曦是个重情义的人,与四爷一路相守相随,她认定了四爷,便能顶着抗旨砍头的风险坚守这份情(抗旨嫁给十四,被贬辛者库)。

她也看重与其他阿哥的义,致使和四爷中间夹杂的纠葛太多已无法忽视,分离便注定。这是爱情破裂的悲剧。

我在最初阅读的时候非常不喜欢若曦,她既然选择四爷,就应该接受他的选择以及夺嫡结果。若曦不顾身份为其他阿哥求情时,考虑过四爷的处境吗?爱情的悲剧,她自己也是有原因的。

但转念一想,如果只守着自己的爱情度日,不顾念和其他阿哥长大的情义,就不是若曦了。

我一直觉得四曦的悲剧,是从雍正登基开始的。偶然发现,其实悲剧在两人定下终身时就注定。——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两性关系中三观不合的结果。四爷身在帝王家,注定会走夺嫡之路,也默认背后必见血腥。而若曦骨子里是个现代人,带着和平年代的人文关怀,无法接受为一席宝座草菅人命。当两个三观不同的人发生真情,便注定分离。

书和剧的火爆,带动了各种数字党,YY若曦和哪个阿哥更配。私以为若曦不论跟哪个阿哥都注定了分手的悲剧。身在帝王家,哪个阿哥不被卷入皇位之争?而一个现代人又怎么能接受皇权高于人命的紫禁城?

若曦的经历可简单分为三段:入宫前,王府二小姐天真烂漫的生活;入宫后,皇权斗争中步步为营,处处受制;雍正登基,党派清洗,心力交瘁,后离宫死去。

文学中定义悲剧,认为悲剧中没有意外,一切自有定数。就像俄狄浦斯,为了躲避杀父弑母的预言远走他乡,最后还是无可避免的践行预言。亚里士多德在《诗论》里探讨悲剧,认为每部悲剧都有一个触发点。而悲剧人物必须自己扣动扳机。

我从前不喜欢若曦的第二个原因,是她从进宫后,就给人一种自怨自艾的愁苦相。我以为若曦的悲剧便是从入宫开始。

后惊觉,从张晓一脚踏空穿越,成为王府二小姐那刻起就注定了悲剧。八旗子弟、将军之女的身份注定了张晓(若曦)入宫的命运,之后卷入九龙夺嫡不过是越陷越深。

悲剧的根源是一个带着现代价值观和自由意志的人,与一个封建社会小姐命运的矛盾冲突。

假如张晓是在裹脚中长大,囿于时代和体制的局限,她无法思考到皇权之下,紫禁城中的不平等。她只会接受入宫,然后等待被指婚/媒妁之言。若与雍正相爱,作为一个帝王家的人也能理解夺嫡的血路,以及默默接受后宫安排。也就没有《步步惊心》什么事了。

若曦第一次意识到危险,是在八王府时期。康熙一句话安排了十阿哥和明玉的婚姻,婚礼上她愤愤不平出走。同时也意识到皇权的“不可理喻”,与八阿哥起了争执,八阿哥掐着她的脖子警告,不能再说这种“大逆不道”的话,若曦意识到皇权的威严并恐惧紫禁城。

入宫后,若曦不苟言笑,谨小慎微,步步为营,也越发渴望宫外自由自在的生活。这是失去生活自由的“悲”。

这时的若曦喜欢八爷,对爱情有美好期待,因知晓历史劝八爷放弃争权,结果是两人分道扬镳。从艺术表现角度看,人物在无意识情况下,完成了挣脱死亡命运的努力(若曦只是不想心爱之人死去)。结果无功而返,是为一悲。

当若曦对皇宫不抱幻想,只求适龄出宫,却发现自己的身份只能是被指婚的结局。骨子里的现代思想,使她看明白,这一切源自皇权下的不平等,源自紫禁城,她想逃。可偌大的紫禁城她往哪里逃?若曦的身份她怎么逃?

最后她决定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——嫁给四爷。在知晓历史又逃不出紫禁城的情况下,这是她能争取的最好结果。

而在此之前四爷示好她是拒绝的(草原强吻),在和八爷分手后,她也宁愿老死宫中,结果命运开了个玩笑,若曦还是选择了四爷,还产生真感情,之后越陷越深,走向死亡。

就像俄狄浦斯,冥冥中自有定数,若曦接受二小姐身份的时候,就注定了封建人物的命运。选择四爷是她悲剧的触发点,但这也是她不可避免的选择。最后心力交瘁、油尽灯枯便在情理之中。

《步步惊心》火了之后,很多人去查历史,发现无比的贴合历史,再加上桐华其他几部作品,很多人误以为她是在写历史。以致到最后,读者发现一丁点和历史对不上就批评作者,怎么能这么写?连作者都忍不住出来解释:自己的认证是言情小说家。

究竟该不该把一部清穿小说的故事当作历史来看?

中国文学从司马迁写《史记》开始,奠定了文、史不分家的传统。发展到今天,文学和史学已是两个不同的学科,研究方法也有差别。我只能说首先小说是虚构的,能贴和历史创作是作者才能的体现。其次,由于文史不分家的传统,我们作为读者、观众,更应该提升鉴别的能力,在史实的基础上欣赏作者的创作。

回到文本分析,桐华创作了一个历史上没有的人物,那就让她悄悄来再悄悄去。除了人物死亡这一安排,另有几个线索值得参考:

1若兰死前拿到休书。桐华给若兰的安排是:心属青山,为了能和青山地下相守,苦苦哀求八爷一份休书。这个安排既符合人物故事线,也埋下伏笔:历史上查不到若兰这个人。

2雍正给若曦父亲降职。十三曾在下朝后和若曦讨论这件事,若曦表示理解:多做多错,少做少错,名为降职,实则是拥有一个闲职,远离纷争。一方面,这段话符合若曦的性子,另一方面,一个小官历史上也查不到。

3雍正给十四侧福晋除名。雍正在没有见到若曦最后一面,震怒之下将若曦从玉蝶上除名,当然最主要是不愿心爱之人挂他人夫妻之名。

4若曦尸体火化。这是最明显的线索。

四条线索都指向一个结果——若曦不存在于历史上。十几年的爱恨情仇、跌宕起伏,如历史洪流中一缕青烟,飘渺虚无,另具一番美感。我想到《海上钢琴师》里的1900,一个天才钢琴家,演奏出这世上最美妙的音乐,却仿佛不存在般,让人遗憾又充满想象。

作者能在贴合史实的基础上,编排情节,塑造人物,是巧思匠心!

若曦之死,是故事的结尾,悲剧的收梢,但作者实则花上整本书来展现悲剧的过程,这也是悲剧作品的重点所在。

桐华在表现手法精湛,深具美感的情况下,展现了人物生命和处境的无可奈何,完成了悲剧的创作。​​​

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宋璟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